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

知止而後有定—論品質訓練系統(TTQS)的計畫(P)的策略規劃擬定

台灣訓練品質評核系統(TTQS)係職訓局自民國94年起參酌「ISO10015」、英國「IIP」制度及我國訓練產業發展情形,就訓練之計畫(Plan)、設計(Design)、執行(Do)、查核(Review)、成果(Outcome)等階段制訂此系統,作為評估事業單位、訓練機構與工會團體辦理各項訓練計畫流程之指標。
本文就訓練之計畫(Plan)的策略擬定說明。
企業自設立開始即有一定之目的與目標,時間有長期、中期與短期,為達成此一定之目的與目標所進行之步驟或方式途徑,即可稱為策略。鴻海郭台銘董事長說策略(strategy)就是「方向、時機、程度」,Wikipedia定義策略為「為達到特定目標所進行之長程行動方案規劃,且策略與戰術或行動有所不同;策略與目標設定是相互獨立的,先有目標設定,後有因應策略。換言之,策略即是為達此特定目標,所擬訂與規劃的執行方針;在商業上說策略,通常此特定目標為增加股東價值,亦即幫股東賺錢(企業設立時即申請營利事業登記證,獲利本是理所當為),文言一點亦可稱為提升附加價值(value added)。因此,商業策略(business strategy)可定義為:「達成特定價值主張之途徑與行動方針規劃」,其中途徑有路徑的概念,亦即走的方向與途徑,而行動方針即是走的方法。
如果以時間考量論,策略通常指的是長時間,大範圍(整個公司或是整個技術領域)之規劃。而相對而言之短時間,特定問題解決之規劃即稱為戰術(tactics),如常聽得到的迂迴戰(強調),即為戰術之一。以動腦與動手比擬,策略重動腦,亦即重規劃能力,而後續之動手(hands on),通常指對應之執行力。總括而言,目標設定->策略->執行等三步驟可以當成問題解決之完成程序,如果再以PDCA環論,P步驟包括目標設定與擬定策略執行方針,D即執行,其餘兩步驟(即CA)即是反覆修訂目標與持續執行。
如果以時間與考量面向論,策略通常指的是長時間,大範圍(整個公司或是整個技術領域)之規劃。而相對而言之短時間,特定問題解決之規劃即稱為戰術(tactics),例如常聽得的迂迴戰(強調),即是戰術之一。以動腦與動手比擬,策略重動腦,亦即重規劃能力,而後續之動手(hands on),通常指對應之執行力。總的來說,目標設定->策略->執行等三步驟可以當成問題解決之完成程序,如果再以PDCA環論,P步驟包括目標設定與擬定策略執行方針,D即執行,其餘兩步驟(即CA)即是反覆修訂目標與持續執行。
策略規劃(strategic planning)的全名為「具策略性之規劃」(「策略性規劃」、「具策略目的之規劃內容」),而非「規劃某策略(此處策略兩字為受詞)」。因為策略兩字本身即隱含規劃(planning)意涵。基於此,策略規劃其實就是規劃,那規劃哪些內容呢?根據Wikipedia定義,策略規劃的意思包括「定義目標與達成此目標之方法途徑(Strategic planning consists of the process of defining objective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reach those objectives.)」。換言之,策略規劃之規劃與上述PDCA環之P接近,都是包括目標設定與擬定策略執行方針兩步驟。
為何稱為策略性(strategic)呢?其一為此規劃動作是具特殊目的的,例如可能是為提升短時間財務表現,或是為進一步取得全面市場佔有率等;其二策略的內涵包括長時間與大範圍等面向,因此需要兼具不同環節之考量。基於此,策略規劃需與一般業務規劃有所區隔,否則策略性意義不再,反而失去焦點與徒增困擾。
關於目標設定的意思即是「設定某些要達到的量化指標(indicators)」,例如鴻海集團要求營收每年成長超過30%即是一例;量化指標有很多種,其中一類指標稱關鍵績效指標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, KPI)。根據Wikipedia定義,「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(KPI) are financial and non-financial metrics used to quantify objectives to reflect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 of an organization.」,換言之,KPI是指為達成到策略性績效(特定目的績效)之量化指標。亦即,不是所有指標都是關鍵指標,關鍵的重點除了該指標之重要性外(關鍵兩字意涵),亦包括策略性(特殊目的)之意義。
有了目標設定與對應KPI後,下一步為如何達到目標(或KPI)之路徑與行動方針規劃,此路經與行動方針即策略。亦即,策略即是往那個方向走(方向)、何時走(時機)與要走到哪一種程度(程度);或是要是往那個方向執行(方向)、何時動手做(時機)與要做到哪一程度(程度)等。
 策略與策略規劃均屬規劃力,與執行力所需特質有所不同;規劃力重思考,執行力重紀律與親和。鴻海郭台銘董事長說:「主管每天要做的四件事:一是定策略,二是建組織,三是佈人力,四是置系統」,第一件即屬規劃力,後三件事屬執行力,然執行前必先規劃,次第不得倒置。
前述說明策略後,茲就本人企業任職與輔導經驗作一報告。
企業規劃策略管理之方法常見有兩種,一為Hill & Jones所提出之策略規劃流程,重點在說明外部環境分析、內部資源分析、策略選擇(SWOT分析)及組織各層級策略等四個部份;另一則是Kaplan & Norton提出以策略地圖(Strategy Map)及平衡計分卡(BSC)為連結及聚焦工具的策略規劃管理工具,如圖二所示,Kaplan & Norton所提出的策略規劃管理工具,重點在於運用策略地圖及平衡計分卡(BSC)來連結(使命-願景-策略)(部門策略行動及個人目標)、特點是強調平衡、可衡量並兼顧長短期之策略管理。

就本人經驗,可將Hill & Jones所提出之策略規劃流程,代入Kaplan & Norton所提出的策略規劃管理工具內策略階段,如此所完成之策略規劃,方能扜橫強弱、兼顧內外 ,收得縱效。
企業提出本身之使命與共同願景後,已成立一凝聚力量,趁此時刻,企業應作蒐集討論、討論蒐集本身與競爭者、內在與外部環境之資料,經討論、篩選、合併之程序成為內部資源分析(強勢/弱勢)與外部環境分析(機會/威脅)之項目。
企業多在此時即急急擬定策略,然筆者以因果倒推,常見邏輯上問題或跳躍性思考,茲就筆者經驗分享策略擬定方式
1.    企業蒐集討論、討論蒐集本身與競爭者、內在與外部環境之資料,凡參與會議者應在討論提
   出前應被提供並仔細閱讀過。
2.      篩選、合併之程序建議在會議時集體討論之,取得共識。
3.    策略之提出應先以強勢/機會、強勢/威脅、弱勢/機會、弱勢/威脅提出各象限之對策,再以
緊急與重要程度排序之,以企業有限的資源為前提做取捨(trade off)
4.    最後,把取捨後留下之策略導入策略地圖,則可完成兩個策略工具完美的結合了!



參考資料
1. TTQS新任教育訓練講師訓練課程 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
2. Robert S. Kaplan & David P. Norton, “策略核心組織,劉珊如審訂,2001臉譜
3. Robert S. Kaplan & David P. Norton, “平衡計分卡,朱道凱譯,1999臉譜
4. Charles W. L. Hill & Gareth R. Jones, “策略管理,黃營杉,楊景傅譯,2004華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